1.当年的切尔诺贝利发生了什么?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47秒 (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释放大量高能量辐射物质到大气层,这些辐射性尘埃覆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以上。被核辐射尘污染的云层飘往众多地区,包括前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此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均受到严重的核污染,超过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离。前苏联官方的报告表示,约60%受到辐射尘污染的地区皆位于白俄罗斯境内。经济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大的灾难。
2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影响范围有多广?
苏联的事故报告指出,切尔诺贝利4号机反应堆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他们估计这些物质大约有5%-30%流到外面。但根据曾经到过石棺反应堆做后续处理的清理人(例如Usatenko和Karpan博士)说反应堆内只剩大约5%-10%的物质。反应堆的照片里显示了反应堆完全是空的。因为大火引发的高温,让许多辐射物质冲向大气层高空,并向外四面八方扩散。

苏联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36小时,就开始疏散住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居民。在1986年5月,即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约116,000名住在核电站方圆30公里(相当于18英里)内的居民都被疏散至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经常会被称为疏散区域(Zone of alienation)。然而辐射所影响的范围其实能散播至超过方圆30公里外的地方。有超过300,000人脱离了灾难的威胁,但仍然有数百万人继续居住在污染区内。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分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岛)和英国。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苏联,1986年4月27日,瑞典福斯马克核电站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检查,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苏联核电站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管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分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一位来自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员丽贝卡·哈姆斯受联合国的委托,于2006年撰写一份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报告,称为TORCH报告。内容说明:“从辐射尘飘散的分布来看,白俄罗斯(占国土约22%)和奥地利(13%)是最受辐射尘污染的地区。其他国家,例如乌克兰 (5%)、芬兰和瑞典皆受到高程度上的污染 (污染程度:> 40,000 贝克勒尔每米,铯-137)。更有80%的辐射尘飘至摩尔多瓦,和欧洲的土耳其、斯洛文尼亚、瑞士。而斯洛伐克则受到较低程度上的污染 (污染程度:> 4,000 贝克勒尔每米,铯-137)。另外,德国44%和英国34%境内地区均受辐射尘埃的污染。”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认为TORCH所报告里的污染地区不够全面,认为还有更多地区的污染程度会超过40,000或4,000 贝克勒尔每米,铯-137。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根据苏联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苏联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而由TORCH 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分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Link: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3.现在的切尔诺贝利怎么样了?
自从切尔诺贝利变成核灾难的代名词开始,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了。1986年4月26号凌晨,一项本想检测核反应堆安全性的实验出了差错,造成辐射大量泄漏。在几周之内,方圆30公里的隔离区内的数十万人被疏散一空。从那时起,这一区域便一直鲜有人迹。但这里也并不是毫无生机。如果你到今天的隔离区来看一看(有一些大胆的游客已经这么做了),你会发现这里的野生动物们倒是活得繁荣兴旺。
当前,切尔诺贝利禁区有几个项目正在试图恢复该地区人类活动,旅游业现处于蓬勃发展阶段,2018年游客数量超过了7万人,此外还计划在该地发展太阳能发电站,并扩大林业采伐。
2018年,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影响曾废弃多年的普里皮亚特市举办了一场艺术和科技装置为题的派对,在过去的33年里,切尔诺贝利禁区已经从“生命沙漠”转变为生物多样化地区。
4.HBO拍摄切尔诺贝利的动机是什么?是对苏联的嘲讽?
a. 消除权游大结局对HBO的影响
b. 借三里岛40周年时机,阻止美国核电工业复苏。
为什么现在又想起这件事了呢?因为美国能源部批准了佐治亚州沃格特勒核电站项目。美国在三里岛之后就不再批准新的核电项目,之前所有的新建核电站都是1979年以前批准的,只是拖了很多年才建设完成。这几年美国的整体方向就是重启核电建设,停止去核化。
这件事虽然是已经运作很久了,如果不是福岛核事故影响,可能早几年就上马了,现在重获生机,反核势力不掺一脚反而奇怪了。
Link: HBO 拍《切尔诺贝利》的动机是什么?
5.人直接暴露在强辐射下(比如核辐射就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人会不会立刻死亡,还有为什么死具体是什么?
不会,但死亡时间取决于暴露剂量。很高(忘了多少了,以前看过一本放射病医学)的话,人一般会在几分钟内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两小时内死亡。中等剂量的话,人当时没什么感觉,或者感觉轻微,但受到照射的部位会在几天内出现炎症反应,然后再过几天会有一个假愈期(就是看起来好了,实际没好)然后就开始溃疡,接下来就是该截肢的截肢,该完蛋的完蛋(具体的我也记不太清了,待有机会翻翻书再给你答)。不过死亡原因归结起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这些高能射线损伤细胞导致细胞死亡(不光是破坏DNA,也有破坏各种酶和细胞器结构等)。对射线最敏感的器官是消化道(主要是肠)和脑,损伤消化道就是麻痹性肠梗阻(肠子不蠕动了),肠粘膜被破坏就是出血、肠源性败血症(细菌通过肠壁入血)等等,癌症病人放疗不当也会出现肠损伤,只是要轻些,叫做放射性肠炎(具体症状可问度娘)。脑损伤就会出现脑水肿啊,恶心呕吐(喷射性呕吐,和晕车的不一样)损伤生命中枢那直接挂了。大概就记得这些了,有机会看到那本书再详细给你答。顺便说一句,苏联人对放射病的治疗是最在行的,但这种领先的代价……跟我们学会治疗SARS的代价一样——死了太多人,而且是在当然最好的医生面前死去的,(这种痛苦……)因为对那个医生来说,他也不知道如何治疗 …
Link: 人直接暴露在强辐射下(比如核辐射就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人会不会立刻死亡,还有为什么死具体是什么?
6.核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理是什么,应如何防护?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
- 生物基质的电离和激发是生物效应的基础。
- 细胞的DNA和膜是射线作用的靶,是引起细胞一系列生化、生理和病理学变化的关键。
- 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 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
- 通俗来说,电离辐射就是一些带有能量的粒子,就像一些看不见的小子弹打向人体细胞,主要是破坏人体DNA链,导致细胞不能顺利合成蛋白以及细胞癌变等。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73862
7.为什么铅能防辐射,他的结构有何特殊之处?
物质阻挡核辐射的能力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原子序数,其次是物质的密度。
1、一般原子序数越高,辐射阻挡能力就越强。但原子序数越大的元素生成越困难,因此也更稀少,原材料成本非常高。另外很多原子序数很大的元素本身就有放射性,不适合用来做防辐射材料。
2、物质密度越高,辐射阻挡能力越强。铅的密度是11.3克/立方厘米。金的密度比铅大,但是太贵。地球上密度最大物质为金属锇,密度值为22.8克/立方厘米,更贵。
结论:铅的结构没有特殊之处。铅的原子序数、密度相对比较高,而材料成本相对不太高,很多环境下选择铅做为防辐射材料是应用场景、辐射阻挡能力和材料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的防辐射能力,核电站的反应堆外层就用很厚的混凝土,甚至水都可以做为防辐射材料。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96951
8.服用碘能防辐射吗?,碘对应对核辐射意外有什么作用?
在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前苏联核物理学家乌拉娜·霍米约克(Ulana Khomyuk)意识到附近某个地方发生了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后,她立即服用了碘片。随后,她还鼓励自己遇到的每个人也这样做。那么,霍米约克为何要服用碘片?像碘这样的简单元素如何能够防止辐射?
简而言之,碘没有任何直接的抗辐射效果,但可能提供间接的保护。碘无法阻挡自由飞行的中子,也不能清除饮用水中的放射性尘埃。然而,它确实能改变我们身体的行为方式,以降低放射性物质构成的风险。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非常渴望碘。特别是甲状腺,尤其需要这种化学物质,没有碘,甲状腺就不能产生特定激素。严重缺碘的人会甲状腺肿大。美国甲状腺协会的研究显示,幼年时缺乏碘的儿童甚至会发展为智力障碍。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食盐中添加碘就是为了预防这些问题。
但是碘和所有的基本元素一样,也有不同的“同位素”。碘的每个同位素都有相同数量的质子(53个),但是中子的数量不同。在自然状态下,地球上只有碘的一种同位素,即碘127,它有53个质子,74个中子和微不足道的放射性。但是,当核反应堆的核心破碎时,铀原子就会分裂成更小的原子,最明显的是碘131。
碘127和碘131之间的差别很小,只差四个中子。但是碘131是有放射性的,它会释放中子并迅速衰变,半衰期只有8天,这意味着在那之后它还有一半会继续存在。尽管我们的身体无法分辨这两种同位素的区别,但是人的甲状腺会贪婪地吸收与碘127同样多的碘131。一旦被吸收,后者就会留在体内,向周围身体组织释放辐射,进而破坏DNA。
从理论上讲,服用大量碘会满足我们身体对碘的需求,并阻止人们在遭遇碘131时继续吸收它。不过,最好还是赶快行动。核反应工程师、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授凯瑟琳·赫夫(Kathryn Huff)表示,碘131在环境中具有“高度流动性”。这种物质可以进入水中,植物将其吸收并传递给动物。一旦放射性碘被释放出来,在它衰变之前很难去除。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73272
link: https://bazhua.org/iodine-and-radiation/
9.地球上哪里核辐射强度最大?
link: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740584537/a35a005901900jsfs
10.核原料都是从哪里获取的,中国哪里储量居多?
link: https://www.guokr.com/question/539961/
11.核辐射与中子治癌疗法
中子辐射也用于部分设施以治疗癌性肿瘤,因为其对细胞结构具有高度穿透性和破坏性。
PS
1.为什么切尔诺贝利中使用contamination来描述核辐射污染而不用pollution?
2.为什么原子只有半衰期而没有全衰期?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可以听到“半衰期”这个词,意思就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衰变就相当于死掉了,放射出粒子并转变为另一种元素)时所需要的时间。例如铀235的半衰期为7.1亿年;氯36的半衰期为40万年;铁59的半衰期为90天。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不去用“全衰期”呢,那样也可以更加明了。事实是所有的全衰期都是无穷。

因为从微观来看,一个没衰变的原子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它衰不衰变就像抛硬币一样,是有几率的。所以它有可能在下一瞬间就衰变,也有可能比太阳活的都长。

因此假如把有限个还没衰变的原子放在一起,一周以后发现这些原子衰变了一半,那么一周就是它的半衰期(这是理想情况,就像硬币抛得次数越多正面的概率越趋近于0.5,实际上应该是实验多次后的统计结果)。再过一周,剩下的一半中又衰变了一半,也就只剩了四分之一。再过一周,剩下的四分之一又……

到这里也就可以解决为什么没有“全衰期”这个问题了,因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原文网址:https://kknews.cc/science/mk2jnqg.html
3.与辐射有关的相关物理单位。
a.琴伦
英文代号为R,其定义是在0摄氏度,760毫米汞柱气压的1立方厘米空气中造成1静电单位(3.3364×10−10库仑)正负离子的辐射强度=1伦琴单位。伦琴单位不是国际单位,但在医学等方面还是很常用。与国际单位的换算是1伦琴单位=2.58×10-4库仑/千克。
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用伦琴单位衡量其他形式的辐射(例如α粒子)时可以乘上一个表示生物影响性能的Q因子。
伦琴单位表示的是存在的辐射量,不等于生物组织的吸收情况。衡量后者使用的是辐射剂量,单位为仑目或希沃特。1仑目大致相当于人体全部吸收了1伦琴单位的辐射。
b.戈瑞
戈瑞(符号:Gy或㏉)是用于衡量由电离辐射导致的“能量吸收剂量”(简称吸收剂量)的物理单位,它描述了单位质量物体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一戈瑞(1 Gy)表示每公斤物质吸收了一焦耳的辐射能量[1]。
除此之外,戈瑞也是物理量比释动能的单位。
戈瑞的定义式是:
即:1 戈瑞= 1 焦耳/千克
其中“焦耳”是能量的单位,“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表示为“米平方每秒平方”。
4.历史上发生过的其他核事故。
a.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